SRT-100

2020年12月美国Sensus Healthcare正式授权Ekpac Healthcare(香港维昌医疗)为SRT-100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独家代理

  1. 科普

瘢痕疙瘩的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最新)



    瘢痕疙瘩(Keloid,简称K)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以皮损后真皮异常纤维增生反应为特征的病理性组织。形成机理尚未明了,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多不尽如人意。目前虽仍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能达到满意疗效,但也积类了较多经验,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主要方法,手术时机应掌握在瘢痕趋于稳定及老化为宜。由于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可高达45%~100% 目前多采用手术切除联合类固醇药物注射、加压治疗、硅凝胶片敷贴、术后放疗等进行综合动态治疗。手术联合类固醇药物注射可以使瘢痕疙瘩的复发率远低于50%,有文献表明手术联合术后浅层放射治疗可以使瘢痕疙瘩的复发率下降到10% 。由此可见,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治疗K的重要方法,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同时辅以其他疗法进行动态综合治疗。鉴于手术有可能刺激原有病变和周围皮肤瘢痕增生,使病变范围扩大、病情加剧,有人建议手术时保留瘢痕边缘部分,以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刺激来降低复发的可能。如有人采用“瘢痕疙瘩纤维内核切除术”这一新术式治疗放射,疗效较为满意,但由于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故此方法尚待于进一步观察和评价。

2、 加压疗法

    加压疗法是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应用较久的方法,其用于治疗疤痕始于1898年Lawrence,他应用加压疗法治疗经过大约1年的时间,病人患处仅遗留一薄疤。自70年代以来,加压疗法开始广泛用于治疗瘢痕疙瘩,成功的关键在于“早”、“紧”、“久”,即:创面愈合后应尽早开始加压,压力应保持在24~30mmHg,疗程应在6 ~12月或更长,而且每天停息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终止加压的标准为疤痕变软,颜色变白。过早解除压力则可能引起反弹,这些大多是经验性的建议,目前尚无法证实。加压疗法应用上多是和其他方法结合用于预防瘢痕疙瘩的复发,一般仅限于未成熟的瘢痕且面积较大者。至于加压疗法的机制,有人认为可能是与加压造成组织缺氧和重新调整瘢痕胶原束的结构有关,由于毛细血管受压萎缩,造成瘢痕组织相对缺血缺氧,细胞外基质液体和介质减少,增强了胶原酶活性,从而使螺旋状胶原变为平行排列,使瘢痕缩小

3、 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可单独或联合手术用于治疗瘢痕疙瘩。1906年Debearman首先用X射线来治疗瘢痕疙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以后的应用中出现许多副作用以及射线毫无选择性破坏瘢痕疙瘩和正常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加之可能具有诱导肿瘤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单纯应用放射治疗瘢痕疙瘩一直颇有争议。常用照射剂量一般为1500~2000rad。Sclafani 研究发现放射疗法用于术后预防瘢痕疙瘩复发比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更有效。术后放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瘢痕疙瘩的复发,放疗开始时机可选择在术后即刻(<4h)、术后24~48h和术后7~10d三种情况。有资料证实,术后早期施加放射疗法是防止瘢痕疙瘩复发的最佳时机,手术联合早期放射疗法已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放射疗法的副作用有红斑、皮肤萎缩、皮肤溃疡、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切口愈合延迟等。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其并发症已大大减少,但对于年幼者或有可能促进潜在致癌的部位(乳腺和甲状腺)以及大面积、多部位的K患者应禁用。成纤维细胞已被证实为创伤愈合、瘢痕形成和增生的功能细胞,其增殖、凋亡的异常直接导致瘢痕疙瘩的形成。应用放射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再生和早期伤口愈合中的幼稚成纤维细胞,维持胶原的合成和降解的平衡。

4、 硅凝胶片敷贴:

    自从Perkins等于1982年首次报道应用硅凝胶片敷贴治疗瘢痕以来,硅凝胶片敷贴已成为国内外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从预防和治疗的角度来讲,硅凝胶片敷贴开始应用的最佳时机为伤口愈合后两周左右,在此之后半年内为效果最佳时段,但只要病变区仍处于活动期应用此法应该有效。具体方法是:局部清洁擦干,直接外敷贴片,开始每天应用4~6h,如无不适则可增加到每天外敷12h以上。敷贴片定期用冷水清洗,凉干或吹干后可继续使用,一张敷贴片可用两周到一个月。临床上连续使用4~6个月,可明显抑制瘢痕增生。对已形成的K及增生性瘢痕,经此法治疗后临床症状如红肿、硬度、痛痒感多可得到缓解甚或消退。硅凝胶敷贴片在使用中极少有不良反应,由于其获取方便、无侵害和无疼痛、副作用较少,应用已渐广,尤其适用于儿童和不能耐受其他方法治疗的病人。对于关节部位、毛发生长部位或面部等不便于贴附的部位,可以应用喷雾剂型的液体硅凝胶制剂,局部喷涂后可以形成一层较薄的硅胶膜,起到相同的作用。硅凝胶片敷贴治疗K的作用机理,多数学者倾向于“水合作用”这一学说,硅凝胶片作为一种外用贴敷膜,可直接作用于瘢痕表层,它具有半透膜性能,可部分限制瘢痕表面水分的通透性,促使水分在瘢痕表皮下蓄积,发生水化作用。基于这一原理,有人应用甘油凝胶片或水状胶体物治疗和预防瘢痕疙瘩,发现也可以改善症状,并可以使瘢痕软化,但无法改变瘢痕的物理参数 。目前研究显示,应用硅凝胶片贴敷以后,可导致成纤维细胞的TGF-β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使通过自分泌产生TGF-β1刺激细胞增殖及增加胶原合成导致组织过度纤维化这一正反馈途径受到抑制,这也提示硅凝胶片贴敷对瘢痕的作用有可能是通过调整细胞因子与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的,但要完全回答硅凝胶片敷贴治疗K的作用机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 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是应用冷冻剂来破坏局部细胞和血液微循环,使组织坏死脱落,以达到去除瘢痕的目的。每次对瘢痕疙瘩进行2~3次的冻蚀-解冻的循环操作,间隔约25d进行下一次治疗,多需治疗10次以上方可使瘢痕疙瘩变萎缩,故此法一般只适用于病程短且面积较小的K患者。单用冷冻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治疗,其有效率为51%~74%;而该法联合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其有效率可达84%。其主要副作用有色素沉着或脱失、中度皮肤萎缩和过敏性疼痛等。冷冻疗法因疗程长、个体疗效不稳定,尤其是瘢痕疙瘩对冷冻疗法治疗反应差,其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商榷。

6、激光疗法

    自80年代开始,先后有学者试用激光疗法治疗瘢痕疙瘩,使用过的激光有氩激光、氦氖激光、CO2激光、Nd:YAG激光以及585nm脉冲染料激光等,其成功率各家报道相差甚远。最早在70年代就有人报道应用氩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由于一直没有改进,其疗效远较CO2激光差,此后连同CO2激光因复发率高而鲜有人继续应用。在过去的十年里,用58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和K取得了长足的进展。Alster于1995年首次做了关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对585nm脉冲染料激光反应的对照实验研究,其结果显示在持续至少6个月的治疗后,接受照射的部位比对照部位有较明显的改善。随着较新的更为精确波长激光(Nd:YAG激光)在其他领域的成功应用,新近的一项研究报道,对17例K患者应用Nd:YAG激光治疗,仅用一个疗程就有60%(10例)的瘢痕疙瘩变软,颜色变白,经过18月~5年的随访均无复发;剩余7例经过继续治疗也几乎完全变平,在所有的患者中只有3例复发。激光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机理仍不是十分明确, 可能是通过凝固毛细血管,导致瘢痕局部乳酸和缺氧环境形成,从而促进粒细胞分解,释放胶原酶,这是激光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直接效应方面;其间接效应是通过降低胶原酶的抑制剂(а-巨球蛋白)而起作用。总之,激光疗法治疗瘢痕疙瘩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各家所得的结果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开展

7、药物治疗

    现在已经有多种药物被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但目前尚未有哪一类药物能成为最为理想的治疗药物。

7.1 皮质激素类:皮质激素类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始于50年代,主要是类固醇激素局部应用。近来单独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手术后联合应用治疗瘢痕疙瘩已成为最流行和较为有效的方法。在临床上常用的类固醇制剂中以去炎缩松A(Triamcinlone Acetonide)最为常用且疗效较肯定,但由于不同的作者在病例选择、诊断标准、用药浓度和剂量、观察时间、疗效评价等方面不可能完全一致,所报道的疗效相差甚远,有效率为50%~100%,复发率为9%~50%。去炎缩松A作为类固醇药物治疗瘢痕疙瘩的代表,其常见的副作用有局部组织萎缩、延迟愈合、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形成溃疡,有的可出现色素脱失、柯兴氏综合征等 。由此可见,皮质类固醇激素尚不是最为理想的药物。至于其抑制瘢痕疙瘩生长的机理,一方面通过下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mRNA,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合成胶原与其他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伤区诱发瘢痕增生的TGF-β、IGF-1减少,同时减少α-巨球蛋白而增加胶原酶活性,加速胶原降解,调整瘢痕的结构。

7.2 钙通道阻滞剂:钙离子作为细胞内一种重要离子,直接参与细胞兴奋—收缩偶联过程和以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导过程,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一些纤维化疾病也具有治疗作用。用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主要是维拉帕米(verapamil),已有研究报道局部注射维拉帕米可导致瘢痕萎缩、变软、变平,其联合手术治疗瘢痕疙瘩可与去炎缩松A相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内钙浓度而影响细胞周期中mRNA的合成,使其成纤维细胞停滞在G1期,减少胶原合成或通过诱导IP3合成而起作用。对维拉帕米的研究为临床上治疗K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7.3维生素类药物:维甲酸类是维生素A的相关药物,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研究已显示维甲酸及其衍生物能显著的抑制胶原合成,并且全身应用维甲酸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也有相关的报道。但关于维甲酸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机制目前仍有争议。维生素E本身用途很广,有人发现其可使坚硬的瘢痕疙瘩快速软化,减少瘢痕组织形成,可短期应用预防瘢痕疙瘩;但同样的长期应用研究结果发现其并无明显的效果。因此,维生素类药物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7.4抗组胺药物应用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治疗K被证明为可减轻瘙痒症状,但至于能否促进K退化,防止复发,目前尚不清楚。抗感明(avil)能使成纤维细胞增殖率下降,其抑制瘢痕增生的临床作用也已经被证实。曲尼司特(tranilast)即肉桂氨回酸也是一种H1组胺拮抗剂,本身也是一种抗过敏药物,它能抑制TGF-β对Ⅰ、Ⅲ型胶原合成的促进作用,并有阻止TGF-β1使α1(Ⅰ)前胶原mRNA增加的效应,在浓度为3-300μm时可抑制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而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无作用,在浓度为30-300μm时,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释放TGF-β1,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的常用药物之一,且显示局部药物治疗较口服给药效果可能更好。

7.5中医药中医认为瘢痕疙瘩是气血壅滞,经络痹疽,邪毒与体内浊气、淤血等病症。外用黑布药膏是祖国医学治疗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常用方药。其他诸如桃红四物汤、复方艾叶煎浸剂、鸦胆子软膏以及内服的通脉灵片等对治疗瘢痕疙瘩均有一定的疗效。为揭示中医药抗瘢痕的机理,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不少此类方剂中都含有的丹参。现有的研究认为丹参将是治疗纤维化疾病包括K的有用药物,由此提示以活血化淤法则为主的中医药疗法在治疗瘢痕疙瘩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除上述几类药物外,尚有许多药物诸如透明质酸、复方秋水仙碱、分子交连抑制剂(如D-青霉胺、β-氨基丙腈)、5-氟尿嘧啶、锌制剂、硫代介子胺、氨甲喋呤、乙基氰胺、胃蛋白酶等用于K的防治,但多因效果不肯定而被弃用或较少应用。此外,近年来新研究开发的药物还有己酮可可碱(PTX)、米诺地尔(minoxidil)、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等,虽然在抑制K的形成方面颇具潜力,但真正应用于临床尚待时日。近来有人发现他莫昔芬(tamoxifen,TAM)作为一种非类固醇抗雌激素药物,可通过降低TGF-β的产生抑制培养的K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在治疗瘢痕疙瘩方面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药物,可能会成为临床上的新的局部治疗制剂。

8、 生长因子

    业已证明在创伤修复与瘢痕形成过程中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参与并影响其进程[36,37],如α和γ-干扰素(IFN-α,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等。因此,近年来众多学者多把研究焦点集中于此,但目前真正可应用于临床的产品尚少。在众多已知与瘢痕形成有关的生长因子中,TGF-β是促进瘢痕增生作用最强的多肽生长因子,无疑是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因此,有关TGF-β的各项基础与临床研究也就成了目前最大的热门。由于受伤当时用TGF-β中和抗体可降低具有活性的TGF-β水平,并可阻止TGF-β自分泌,具有潜在的抗瘢痕效果,因此TGF-β的抑制剂用于防治K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目前直接用于临床的是抗TGF-β抗体,其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抗瘢痕制剂。IFN是一类抗病毒物质,又是抗肿瘤和免疫抑制剂调节剂,临床上IFN-α、β、γ在抗病毒、抗肿瘤和治疗瘢痕均已多有应用报道,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胶原合成;刺激胶原酶分泌,促进胶原降解。联合应用IFN-α和IFN-γ可以降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的mRNA水平,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bFGF进而抑制胶原合成,阻止瘢痕增生。另外诸如TNF-α、bFGF也已有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报道。尽管以上生长因子的广泛临床应用尚需不断研究,但作为治疗增生性瘢痕和K的新途径,生长因子类制剂将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9、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就是向靶细胞引入外源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缺陷,而达到治疗目的。但对于瘢痕与瘢痕疙瘩而言,由于人们对其形成机理的认识还未完全深入到基因水平,故应用基因疗法还为时过早。目前的研究表明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是多个基因参与,多因素协同通过网络性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相信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瘢痕疙瘩形成机理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望通过瘢痕疙瘩相关致病基因的克隆及基因位点定位等方法从基因水平上调节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的功能,控制瘢痕疙瘩的发生。因此,基因治疗有望从根本上达到防治瘢痕疙瘩的目的,成为攻克瘢痕疙瘩的希望之路。

    综上所述,治疗瘢痕疙瘩的具体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加压疗法、放射疗法、硅凝胶片敷贴、冷冻与激光治疗、药物疗法等,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能达到满意疗效而被广泛而持久地接受。由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是多因素的,故而对于瘢痕疙瘩的防治亦应从多方面着手,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综合治疗,发挥协同效应,方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综合动态治疗中应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病程、以前是否接受过治疗及患者的本身情况等因人而异的选择各种方法进行动态治疗,取长补短,才可能成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最佳选择。相信随着K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不断深入,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瘢痕疙瘩的最有效的方法。

SRT的优势

除了消除手术后感染和复发的风险外,SRT-100还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等多种优势,包括:

  1. 超过95%以上的临床治愈率
  2. 无麻醉,切口,出血,缝合或疼痛
  3. 正常生活不受限制
  4. 不会形成明显的疤痕恢复更好
  5. 一次到位无需术后重建手术
浅放治疗设备采购咨询
电微同号:150653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