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T-100

2020年12月美国Sensus Healthcare正式授权Ekpac Healthcare(香港维昌医疗)为SRT-100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独家代理

  1. 科普

创面愈合血管、细胞外基质及上皮化的形成与变化过程



一、新血管形成与变化

    血管化过程要求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血管内皮细胞在胶原酶和其他酶的作用下,从未受损的血管部位分离后,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增生,逐渐形成管状结构和毛细血管芽,并相互连接形成血管网,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至网状结构中,形成新的血管基底膜。

    研究表明,炎性细胞分泌的具有趋化作用的生长因子和具有降解作用的胶原酶与内皮细胞迁移的启动有关,尤其是aFGF、bFGF 、TGF-β、EGF和WAF等生长因子在调节血管形成的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新生的微血管较正常瘢痕者过度增生。由于内皮细胞过度增生,微血管向伤口裸露的表面生长,并且使管腔闭塞。胶原蛋白沉积从伤口底部开始,并且在新生微血管的侧支之间聚集。在过度增生的瘢痕组织中,可形成不同形态和大小的胶原纤维结节。

    在肉芽形成阶段的晚期,微血管闭塞,过度增生瘢痕中的氧浓度降低,后者亦有可能是由于组织新陈代谢率过高或伤口区域的氧弥散度下降所致。结果,缺氧刺激血管生成,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和产生胶原蛋白。在瘢痕成熟的过程中,微血管逐渐降解、吸收,与胶原结节的形成和增大密切相关。

 

二、细胞外基质产生与变化

    细胞外基质形成始于细胞增生阶段,从巨噬细胞向受伤部位趋化性迁移时就开始了,因此其和炎症阶段是部分重叠的,在炎症阶段向增生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创伤部位中的炎症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而成纤维细胞数量则逐渐增加。此阶段中,成纤维细胞不断地刺激PDGF,TGF-β以及其他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调节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和沉积,包括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糖胺多糖和胶原基质的形成,不仅是单纯组织结构的填充,更具有调控修复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

    伤口由血凝块转变为肉芽组织的过程中,只有基质降解和合成之间达到精细平衡,才能完成最理想的伤口愈合。成纤维细胞合成的胶原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和蛋白聚糖组成了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是由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释放的胶原酶和其他蛋白水解酶完成的。基质降解不充分或合成过度或两者同时存在,均可引起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产生。
 

三、再上皮化

    上皮化对于创面覆盖及愈合十分重要,上皮化过程涉及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增生和分化,从创缘或创面残存的毛囊及汗腺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在受到损伤刺激后的数小时内即开始迁移,迁移的角化细胞经增生并覆盖创面,并最终与基底膜相连接。上皮和基底膜支持结构的重新建立,对于创伤愈合过程中非渗透性屏障的形成是必需的。

    表皮细胞的迁移有两种方式:以完整的多细胞层一起迁移,或以一种复杂的“蛙跳”方式迁移(或被称为“外包”方式),这两种方式都保护了表皮细胞特有的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多细胞层的迁移将持续到创面被完全覆盖区域的基底膜结构产生后。

    粘连蛋白、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影响表皮细胞的迁移,生长因子也能够影响上皮化过程,提高上皮化率。由巨噬细胞分泌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进新生结缔组织的形成,并直接促进上皮化过程。

    如果创面完成再上皮化的时间超过3周,瘢痕增生极可能发生。与正常皮肤相比,除真皮厚度增加外,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表皮厚度也增加,而且缺乏表皮突,两者的角质形成细胞均有HLA-2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而正常瘢痕角质形成细胞未见表达,这也是免疫因素参与形成病理性瘢痕的依据。这种表达与真皮单核细胞浸润的密度密切相关,同时增加角质形成细胞向T-淋巴细胞的抗原呈递活性。角质形成细胞是生长因子的重要来源,后者大部分参与伤口区的免疫过程,部分在肉芽组织形成和瘢痕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确切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SRT的优势

除了消除手术后感染和复发的风险外,SRT-100还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等多种优势,包括:

  1. 超过95%以上的临床治愈率
  2. 无麻醉,切口,出血,缝合或疼痛
  3. 正常生活不受限制
  4. 不会形成明显的疤痕恢复更好
  5. 一次到位无需术后重建手术
浅放治疗设备采购咨询
电微同号:15065310121